鏋孫公祠位于桃花潭鎮(zhèn)龍?zhí)洞?,是清代水東翟氏鏋孫公后人所修建之祠堂。鏋字,《康熙字典》釋曰“金精謂之鏋”。涇縣祠堂建筑數(shù)量眾多,而鏋孫公祠能脫穎而出,于2019年被公布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,其價值不言而喻。
鏋孫公祠之形制
鏋孫公祠始建于清代,坐東朝西,現(xiàn)狀總建筑面積為363.69平方米,該公祠由三開間二進深一天井組成,前進為前廳,后進為后廳,總面闊為13.45米,總進深為27.04米。
前廳為九檁八步架前后坡水單層建筑,明間前金縫設主入口大門,大門兩側為抱鼓石,次間為皮門裝修,前后廊部置卷棚軒,脊縫間廳堂為人字軒,地面標高為±0.000米,前階沿下為-0.18米,前檐高為4.56米,后檐高為4.65米。廂廊設于前廳次間與后廳之間,為向內(nèi)一坡水單層建筑,與前廳后檐屋面形成合溝,前檐及地面標高同前廳,天井設于前廳明間與后廳之間,跌落形成水坑,全為石板鋪砌,天井地面與前廳持平。
后廳為十一檁十步架前后坡水單層建筑,前廊部架頂設卷棚軒,正廳堂及后金后部為人字軒,后金縫明間設皮門照壁裝修,后金后部次間為皮門裝修,地面標高為0.17米,前檐高為5.07米,后檐高為4.18米。
“龍虎碑”與鏋孫公祠之價值
鏋孫公祠兩邊山墻上各嵌一塊大理石(寬1米、高2米)。自然紋理呈龍、虎、云、山形狀,似兩幅淡墨圖畫,故稱龍虎碑。據(jù)傳是其后人翰林翟槐敬獻皇帝之物,皇帝病逝而回歸桃花潭。翟槐曾任云南大主考,其子翟惟善也為翰林。此祠文風之盛可窺斑見豹。也有翟氏文化研究者認為翟槐并不屬于鏋孫公后裔,該碑可能原地取材于涇縣老灘璧山、濂溪鳳凰山一帶。
鏋孫公祠在整體上,布局嚴謹,開合有序,主次分明。布局上充分體現(xiàn)了儒家“以禮為本”的禮治思想。前后兩進,由門樓、廊廡、正廳組成,一進高于一進。門樓與正廳之間以四水歸堂的天井分割,既涇渭分明,又利于采光通風。整個祠堂總體上沿中軸線對稱布局,突出強調(diào)了“居中為尊”的禮治思想,一進高于一進的尺度更將尊卑有序、尊祖敬宗、明貴賤、辨等級的意圖表現(xiàn)的淋漓盡致。同時,各部分組合主次分明,前后兩進空間尺度適度變化,有效地襯托出祠堂的莊重、肅穆、威嚴的氛圍。房屋高大,舉折高矗,仰瓦整齊,裝飾華麗。從整個體形到各部分構件,利用木構架的組合、各構件的形狀及材料本身的質(zhì)感等進行藝術加工,達到建筑功能和美學功能的相得益彰,結構堅固牢實。這種集建筑功能、造型、結構和裝飾多重作用為一體的藝術處理,是涇縣民居建筑的一大特點,也是其藝術價值所在。
鏋孫公祠造型優(yōu)美,還尤以雕刻裝飾藝術著稱。整個建筑裝飾以涇縣特有的花磚和木雕、磚雕為主,配以花格欞窗、垂花卷草、吉祥如意等圖案作飾。前檐墻門樓部門花磚飾面,簡潔大方;撐拱、雀替玲瓏剔透,雕以民間傳說、戲劇人物圖案。雕刻多以剔地高浮雕、線刻等技法為主,常用寫實與夸張變形相結合的藝術手法,形象生動,刀法細致,線條流暢,具有強烈的象征性和寓意性。是我國勞動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,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,而且對研究我國民間建筑藝術發(fā)展史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意義。
該祠在色彩的運用上,也具有皖南民居獨特的風格。整個民居建筑的基本色彩格調(diào)為粉墻黛瓦,配之以大面積的花磚,尤顯其色彩的純樸。整個民居都以黑、白色為主,大面積以此二色為基調(diào),而局部雕刻的地方色彩特別豐富,這樣使該民居色彩顯得濃淡分明,對比度強,富有民間色彩反差大的個性,有一種自然的樸素美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