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 四季
縣境內(nèi)四季分明。春季開始在驚蟄后春分前,小滿后進(jìn)入夏季,秋分邊進(jìn)入秋 季,小雪后進(jìn)入冬季。一年四季中,春、秋季短,各持續(xù) 2 個(gè)月左右,且春長于秋; 夏、冬季較長,各近 4 個(gè)月,夏季略長于冬季。采用常用的按陽歷 3 個(gè)月 1 季的標(biāo)準(zhǔn)劃分,分別為春季 (3~5 月)、夏季 (6~8 月)、秋季 (9~11 月)、冬季 (12~翌年2 月)。
春季氣溫回升快,年際變化大,冷暖空氣活動(dòng)頻繁,進(jìn)退不定,乍冷乍暖,時(shí)晴 時(shí)雨。日常生活中常有“暖春”與“寒春”之說。
夏季雨量集中,梅雨顯著且降水強(qiáng)度大,3 個(gè)月總降水量約 600 毫米左右,占全年 總降水量 40%左右。梅雨期降水量約占夏季降水量的 55%。此時(shí)多暴雨或大暴雨,往 往易發(fā)生洪澇災(zāi)害。7 月中下旬進(jìn)入盛夏晴熱少雨的“三伏”季節(jié),“三伏”是一年中 天氣最熱時(shí)期,伏天持續(xù)時(shí)間為30~40 天。
秋季北方冷空氣南下活動(dòng)勢力逐漸加強(qiáng),暖濕空氣逐漸南撤。從地面到高空都受 大陸高壓控制,大氣層結(jié)構(gòu)比較穩(wěn)定,此時(shí)秋高氣爽,碧空萬里。深秋氣溫逐漸下 降,一陣秋雨一陣涼。
冬季氣候干燥寒冷,氣溫偏低,雨雪天氣出現(xiàn),偏北風(fēng)占優(yōu)勢,并且有霧天氣增 多。一月是全年氣溫最低的月份,俗話說“冷在三九”,“三九”處于小寒、大寒之 間。“六九”恰逢“立春”。立春節(jié)氣也俗稱“打春”,所以又有“春打六九頭”民諺。 隨著氣溫逐漸回升,雨水開始增多,進(jìn)入春季。
(二) 日照
日照時(shí)數(shù)長短受云霧、陰雨等天氣條件和地面遮蔽狀況所制約。涇縣 1988 至 2005 年常年平均日照時(shí)數(shù)為 1704 小時(shí),其中 7 月最多,有 220.5 小時(shí),2 月最少,只有 111.4 小時(shí)。日照時(shí)數(shù)年際波動(dòng)很大,最少年份 2000 年為 1404.6 小時(shí),春季陰雨天氣多,日 照百分率低,以 3 月份為最低,只有 37%;夏季日照時(shí)間較長,日照百分率高,以 7 月 或8 月份為最高,達(dá)61%。
1971—2000年各月日照時(shí)數(shù)和日照百分率表
單位:小時(shí)
月份\項(xiàng)目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 全年 |
日照時(shí)數(shù) | 115.0 | 111.4 | 121.2 | 150.5 | 174.2 | 166.4 | 220.5 | 215.5 | 160.8 | 160.6 | 148.9 | 147.5 | 1892.5 |
日照% | 44 | 41 | 37 | 40 | 42 | 46 | 61 | 61 | 46 | 52 | 50 | 51 | 48 |
注:按國際氣象組織和國家的規(guī)定,氣候部分的資料只能是在限定的時(shí)間段連續(xù)統(tǒng)計(jì)數(shù)據(jù),現(xiàn)階 段使用的數(shù)據(jù)時(shí)間段為 1971 年到 2000 年。下同。
(三) 氣溫
1988 至 2005 年,全縣年平均氣溫 16℃,與 1988 年以前全縣年平均氣溫相比升高 0.3℃ 。年較差 24.4℃ ,最冷月為 1 月,平均氣溫 3.4℃ ;最熱月為 7 月,平均氣溫 27.8℃。極端最高氣溫出現(xiàn)在 1988 年 7 月 18 日為 41.2℃,極端最低氣溫出現(xiàn)在 1991 年 12 月19 日為-15.4℃
1971—2000年各月平均氣溫表
單位:℃
月份\項(xiàng)目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 全年 |
平均 | 3.1 | 4.9 | 9.2 | 15.8 | 20.7 | 24.3 | 27.7 | 27.2 | 22.4 | 16.9 | 10.7 | 5.1 | 15.7 |
1971—2000年極端最高、最低氣溫及出現(xiàn)時(shí)期表
單位:℃
月份\項(xiàng)目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 全年 | ||
極端最高 | 氣溫 | 24.1 | 28.0 | 31.7 | 34.4 | 36.7 | 38.4 | 41.2 | 40.3 | 39.4 | 34.6 | 30.3 | 24.9 | 41.2 | |
出現(xiàn)日期 | 22 | 12 | 27 | 28 | 20 | 20 | 18 | 1 | 7 | 2 | 15 | 5 | 18/7 | ||
出現(xiàn)年份 | 1972 | 1998 | 1973 | 1998 | 1997 | 1981 | 1988 | 1971 | 1995 | 1992 | 1998 | 1986 | 1988 | ||
極端最低 | 氣溫 | -14.5 | -13.0 | -4.6 | -0.9 | 6.7 | 11.3 | 16.7 | 16.0 | 8.6 | 0.9 | -5.6 | -15.4 | -15.4 | |
出現(xiàn)日期 | 31 | 25 | 2 | 1 | 2 | 2 | 4 | 30 | 27 | 30 | 30 | 29 | 29/12 | ||
出現(xiàn)年份 | 1977 | 1974 | 1986 | 1972 | 1991 | 1981 | 1976 | 1993 | 1987 | 1986 | 1971 | 1991 | 1991 |
(四) 地溫
縣境內(nèi)土壤表面年平均溫度為 17.7℃,比平均氣溫高 1.7 度。土壤溫度淺土層 5、 10 厘米的兩個(gè)深度,歷年平均地溫分別為17.2℃、17.2℃,比平均氣溫高1.2℃。
1971—2000年各月地面溫度表
單位:℃
月份\項(xiàng)目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 全年 | |
極端最高 | 溫度 | 29.5 | 36.7 | 45.0 | 52.3 | 62.6 | 62.4 | 67.8 | 66.9 | 64.4 | 56.8 | 45.5 | 32.9 | 67.8 |
出現(xiàn)日期 | 22 | 10 | 29 | 29 | 3 | 5 | 20 | 4 | 1 | 2 | 3 | 15 | 20/7 | |
出現(xiàn)年份 | 1972 | 1976 | 2000 | 1997 | 1988 | 1997 | 1990 | 1979 | 1978 | 1995 | 1979 | 1977 | 1990 | |
極端最低 | 溫度 | -15.1 | -13.2 | -4.6 | -1.4 | -6.6 | 10.3 | 16.6 | 15.9 | 8.1 | 0.9 | -5.1 | -17.6 | -17.6 |
出現(xiàn)日期 | 5 | 25 | 2 | 2 | 10 | 2 | 2 | 23 | 27 | 30 | 27 | 28 | 28/12 | |
出現(xiàn)年份 | 1977 | 1974 | 1986 | 1974 | 1992 | 1981 | 1989 | 1986 | 1987 | 1978 | 1988 | 1991 | 1991 |
(五) 降水
1988 至 2005 年,全縣年平均降水量 1520 毫米。降水分布不均,月、季不均,年際 不均。其中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 1999 年,為 2289.1 毫米。降水量最少的年份是 1988 年,為1001.1 毫米,極值比2∶1。
1971—2000年各月降水量表
單位:毫米
月份\項(xiàng)目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 全年 |
平均降水量 | 63.7 | 77.8 | 147.0 | 148.3 | 168.3 | 266.4 | 184.1 | 167.1 | 119.0 | 92.2 | 69.1 | 41.6 | 1544.6 |
最大日降水量 | 49.2 | 60.9 | 79.7 | 113.6 | 98.9 | 161.1 | 239.0 | 106.8 | 74.4 | 70.2 | 72.9 | 38.8 | 239.0 |
出現(xiàn)日期 | 18 | 25 | 18 | 27 | 15 | 28 | 5 | 21 | 16 | 5 | 6 | 31 | 5 |
年 份 | 1984 | 1973 | 1999 | 1977 | 1975 | 1981 | 1983 | 1988 | 1989 | 1995 | 1993 | 1990 | 1983/07 |
≥50 毫米日數(shù) | 2 | 9 | 10 | 23 | 44 | 24 | 19 | 13 | 9 | 3 | 14 | ||
出現(xiàn)年份 | 1972 1973 | 9 年 | 9 年 | 15 年 | 21 年 | 15 年 | 13 年 | 9 年 | 5 年 | 3 年 | 1983 |
每年 6、7 月間,涇縣處在大范圍冷暖空氣交匯地帶,產(chǎn)生陰雨連綿天氣,此時(shí)正 值江南梅子黃熟期,自古以來稱它為“黃梅雨”或“梅雨”。這種天氣,陰晦潮濕,百 物易發(fā)霉,故又稱為“霉雨”。其特點(diǎn)是降水量集中,降水強(qiáng)度大,大到暴雨不斷地出 現(xiàn),連續(xù)最長降水日數(shù)和降水量,易出現(xiàn)洪澇災(zāi)害。“梅雨”的劃分,以太平洋上副熱 帶高壓脊線位置和暴雨的出現(xiàn)次數(shù)以及連陰雨日大于 3 天以上為“梅雨”期的開始日。 每年的梅雨早遲,持續(xù)時(shí)間的長短,雨量大小和集中程度不同,對工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,交通 運(yùn)輸和人民群眾生活影響較大。同時(shí),梅雨量的多寡又左右著夏、秋旱澇趨勢。根據(jù) 有關(guān)資料的統(tǒng)計(jì),給梅雨劃分為5 個(gè)級別。梅雨期一過,酷暑的夏季將至。
五級梅雨劃分表
單位:毫米
類型\項(xiàng)目 | 豐梅 | 多梅 | 正常梅 | 少梅 | 空梅 |
梅雨量 | >550 | 350~550 | 200~350 | 140~230 | <140 |
暴雨或大暴雨 | ≥4 | 2~4 | 0~2 | 0~1 | 0 |
雨情、水情、 災(zāi)情 | 雨水特多,雨量 強(qiáng)度大,水位陡長,江河圩堤潰破,災(zāi)情嚴(yán)重,防汛特別緊張。 | 雨量較多降水 強(qiáng)度也大,若連續(xù) 2-3 場暴雨,圩堤潰破災(zāi)情較嚴(yán)重, 防汛也緊張。 | 降水多過程 性,雨勢、水勢和緩,水位不高,若后期雨水調(diào)勻,對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有利。 | 雨水不多, 庫塘底水不足,盛夏容易發(fā)生旱情。 | 雨水特少,梅歷不明顯或空梅。底水嚴(yán)重不組,若后期雨水少,旱情嚴(yán)重。 |
(六) 霜期
1988 至 2005 年,全縣初霜期大部分出現(xiàn)在 11 月上旬至 11 月中旬,比 1988 年以前 推遲 3~5 天,終霜期出現(xiàn)在 3 月 8 日至 3 月 26 日,比 1988 年以前提前 2~4 天。但年際 變化較大。霜凍期平均為 132 天,無霜期平均為 236 天。由于氣候變暖,無霜期比 1988 年以前普遍增加5~8 天。
(七) 降雪和積雪
平均降雪初日在 12 月中旬,在“大雪”節(jié)氣中瑞雪紛飛;平均終雪在 2 月底、3 月 初“驚蟄”節(jié)氣邊,初雪終雪間日數(shù)為 90 天左右。降雪的初終日年際變化很大,降雪 最早的年份“立冬”后見雪,終雪最遲可延至“清明”后。全縣積雪日數(shù)和積雪厚度 的年際變化很大。平均積雪日數(shù)在6~8 天左右,1999 年降雪日數(shù)僅有1 天。
1971—2000年降雪和積雪日數(shù)及初、終日和最大深度表
單位:厘米
月份\項(xiàng)目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全年 |
降雪日 | 0 | 0 | 0 | 0 | 0.1 | 1.2 | 4.6 | 2.8 | 0.5 | 0 | 0 | 0 | 9.2 |
初日:12 月 19 日 終日:3 月 15 日 初終間日數(shù):87 天 | |||||||||||||
積雪日 | 0 | 0 | 0 | 0 | 0.1 | 0.7 | 4.4 | 2.5 | 0.4 | 0 | 0 | 0 | 8.1 |
初日:1 月 15 日 終日:2 月14 日 初終間日數(shù):28 天 | |||||||||||||
最大積雪深度 | 0 | 0 | 0 | 0 | 6 | 15 | 29 | 19 | 5 | 0 | 0 | 0 | 29 |
(八) 濕度
全縣最大水汽壓出現(xiàn)在 7、8 兩個(gè)月,最小水汽壓出現(xiàn)在冬季 1 月份。相對濕度夏 季較大,冬季較小,秋季略大于春季。按月論,9 月相對濕度大,12 月和2 月較小。
1971—2000年各月平均水汽壓表
單位:百帕
月份\項(xiàng)目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 全年 |
平均 | 6.2 | 6.9 | 9.4 | 14.1 | 19.2 | 25.1 | 30.0 | 29.3 | 22.7 | 15.7 | 10.4 | 6.9 | 16.3 |
1971—2000年各月平均濕度表
單位:%
月份\項(xiàng)目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 全年 |
平均濕度 | 80 | 79 | 80 | 79 | 80 | 84 | 82 | 83 | 84 | 82 | 81 | 78 | 81 |
(九) 風(fēng)向
縣境內(nèi)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,特定的地形條件,使得全年盛行東北到北風(fēng)。夏 季 7 月份以西南風(fēng)的頻率較高,總的風(fēng)向頻率達(dá) 12.25%。但只維持 1~2 個(gè)月。風(fēng)速較 其他地區(qū)如平原地區(qū)較小,靜風(fēng) (即無風(fēng)) 頻率20%~30%。
1971—2000年各月各風(fēng)向頻率表
單位:m/s
月份項(xiàng)目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 全年 |
最多 風(fēng)向 | NNEC | CNNE | CNNE | NNEC | SWC | SWC | CSW | SWC | NNEC | NNEC | SWC | NNEC | NNEC |
頻率 | 17.18 | 17.22 | 16.22 | 17.17 | 15.18 | 15.21 | 18.19 | 13.20 | 18.21 | 15.21 | 14.20 | 13.20 | 18.21 |
(十) 風(fēng)速
平均風(fēng)速為 1.9 米/秒,風(fēng)速的大小受當(dāng)?shù)氐牡匦巍⒌孛灿绊戄^大,一般來說,江、 湖水面和平原風(fēng)速偏大,山區(qū)、丘陵地帶風(fēng)速較小。隨著季節(jié)變化風(fēng)速變化較為明 顯,春季冷暖空氣活動(dòng)頻繁,風(fēng)速偏大;冬季處于冷高壓控制,氣壓梯度大,風(fēng)速次 之;夏秋季風(fēng)速都較小。雷雨大風(fēng)特殊,屬另類災(zāi)害性天氣。
1971—2000年各月平均風(fēng)速表
單位:m/s
月份\項(xiàng)目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 全年 |
平均風(fēng)速 | 1.9 | 2.1 | 2.2 | 2.1 | 1.9 | 1.8 | 1.9 | 1.9 | 1.8 | 1.8 | 1.8 | 1.9 | 1.9 |
1971—2000年各月大風(fēng)日和最大風(fēng)速表
單位:天、米/秒
月份\項(xiàng)目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 全年 |
平均大風(fēng)日數(shù) | 0.1 | 0.2 | 0.3 | 0.5 | 0.5 | 0.3 | 1.0 | 1.0 | 0.2 | 0.1 | 0.1 | 0.1 | 4.4 |
最大風(fēng)速 | 10.3 | 14.0 | 10.7 | 13.3 | 12.0 | 12.7 | 12.7 | 15.0 | 11.7 | 8.0 | 9.7 | 9.0 | 15.0 |
(十一) 蒸發(fā)
縣境內(nèi)蒸發(fā)量具有明顯的季節(jié)特征,夏季大,冬季小。春季風(fēng)速大于秋季,故春 季蒸發(fā)量大于秋季。按月論,以7 月或8 月為最大,1 月份為最小。
1971—2000年各月蒸發(fā)量表
單位:毫米
月份\項(xiàng)目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 全年 |
平均 | 40.4 | 51.8 | 77.0 | 115.6 | 145.7 | 147.2 | 194.9 | 186.1 | 125.7 | 100.6 | 68.2 | 52.1 | 1305.3 |
(十二) 氣壓
全縣冬季氣溫、水汽壓為最低月,而氣壓反為最高月;夏季氣溫和水汽壓為最高 月,而氣壓為最低月。
1971—2000年各月平均氣壓表
單位:百帕
月份\項(xiàng)目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 全年 |
平均 | 1022.7 | 1020.3 | 1016.3 | 1010.7 | 1006.5 | 1002.0 | 1000.3 | 1001.9 | 1009.0 | 1015.7 | 1020.3 | 1023.1 | 1012.4 |
1988—2005年涇縣氣象要素一覽表
年份 | 氣溫(℃) | 地溫℃ | 降水(毫米) | 雪 | 日照(小時(shí)) | 蒸發(fā)(毫米) | 風(fēng) | |||||||
平均 | 最高 | 月日 | 最低 | 日期 | 雪日(天) | 最大雪深(厘米) | 最多風(fēng)向 | 最大風(fēng)速(米/秒) | 對應(yīng)風(fēng)向 | |||||
1988 | 15.4 | 41.2 | 07-18 | -7.3 | 12-17 | 17.6 | 1328.2 | 11 | 10 | 1942.0 | 1439.1 | NNE | 15.0 | NNW |
1989 | 15.5 | 37.4 | 07-19 | -5.4 | 01-15 | 17.1 | 2061.9 | 4 | 5 | 1613.6 | 1217.5 | NNE | 11.7 | NNW |
1990 | 16.2 | 39.4 | 07-24 | -10.8 | 02-01 | 18.2 | 1600.9 | 11 | 6 | 1862.3 | 1358.0 | NNE | 12.0 | WNW |
1991 | 15.4 | 39.1 | 07-23 | -15.4 | 12-29 | 17.3 | 1757.2 | 12 | 15 | 1681.3 | 1261.2 | NNE | 11.7 | N |
1992 | 15.5 | 39.4 | 07-31 | -6.0 | 01-15 | 17.3 | 1139.2 | 6 | 3 | 1816.2 | 1372.3 | NNE | 13.0 | WSW |
1993 | 15.3 | 35.8 | 07-14 | -8.2 | 01-28 | 16.9 | 1750.5 | 8 | 9 | 1628.4 | 1179.0 | NNE | 11.3 | SW |
1994 | 16.6 | 39.7 | 08-03 | -4.6 | 01-01 | 19.0 | 1125.3 | 3 | 3 | 1800.3 | 1374.3 | NNE | 12.0 | SW |
1995 | 15.7 | 39.4 | 09-07 | -6.1 | 02-05 | 17.6 | 1528.2 | 5 | 6 | 1842.5 | 1322.7 | SW | 14.0 | NNW |
1996 | 15.6 | 37.6 | 08-07 | -7.2 | 02-18 | 17.3 | 1746.3 | 12 | 6 | 1515.3 | 1234.3 | NNE | 11.7 | SW |
1997 | 16.1 | 36.9 | 06-05 | -6.5 | 01-08 | 18.3 | 1111.9 | 4 | 2 | 1762.9 | 1259.5 | SW | 12.7 | ESE |
1998 | 16.8 | 38.3 | 07-1208-22 | -7.9 | 01-19 | 18.8 | 1417.1 | 7 | 10 | 1715.4 | 1314.2 | SW | 10.3 | SSW |
1999 | 15.9 | 36.8 | 09-08 | -8.3 | 12-21 | 17.6 | 2289.1 | 1 | 2 | 1666.4 | 1134.8 | NE | 8.0 | ESE |
2000 | 16.4 | 39.5 | 07-14 | -7.9 | 01-27 | 18.3 | 1546.1 | 7 | 9 | 1404.6 | 1315.6 | NE | 10.7 | 3 |
2001 | 16.3 | 38.7 | 07-11 | -6.2 | 12-26 | 18.3 | 1251.1 | 3 | 5 | 1578.1 | 1296.1 | NE | 10.7 | S |
2002 | 16.5 | 38.1 | 07-14 | -4.9 | 12-27 | 18.6 | 1600.7 | 3 | 0 | 1541.3 | 1215.1 | SSW | 11.0 | N |
2003 | 16.2 | 40.0 | 08-01 | -7.9 | 01-05 | 18.3 | 1379.5 | 4 | 6 | 1678.7 | 1349.8 | NE | 15.0 | SSE |
2004 | 16.5 | 39.1 | 08-09 | -8.4 | 01-25 | 18.6 | 1354.1 | 9 | 4 | 1881.2 | 1517.0 | S | 9.7 | NE |
2005 | 16.5 | 38.5 | 08-11 | -8.5 | 01-01 | 18.4 | 1375.7 | 10 | 16 | 1754.5 | 1472.1 | SW | 9.4 | SW |
掃一掃在手機(jī)打開當(dāng)前頁